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

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位于王庄镇东焦村一处旧民宅。

x2-8-1

1938年6月,肥城县县长朱伯铭被赶走后,经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与国民党山东第一区(泰西)军事特派员(亦称专员)郁仁治协商,中共地下党员、山东第一区军事科长兼保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于会川被任命为肥城县县长,组建了肥城县抗日政府,成为肥城县第一位由共产党员担任的县长。9月底,郁仁治无端宣布撤销于会川的县长职务。根据党的指示,于会川带领政府大部分工作人员和县保安大队,编为范筑先的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七支队,仍活动与肥城一带。1939年5月,根据罗荣桓政委关于既要建立党的抗日民主政权,又要避免与国民党政权发生正面冲突的意见,在四区中固留村(今属桃园镇)建立肥城县九区联合办事处。张维之任主任,刘钊任秘书。办事处设民政、财政、教育3个科。九区联合办事处成立后,积极开展了恢复教育、为部队募捐等工作

x2-8-2

10月,驱走田家滨后,根据群众要求和泰西地委的意见,县委在四区(今王庄镇)东焦庄村东大沟召开各界人士大会,公推于会川担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建立了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设4个科,刘庆宇任秘书兼民政科(一科)科长,王宪笃任财政科(二科)科长,刘新斋任教育科(三科)科长,李健一任建设科(四科)科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统一了全县行政领导,动员广大民众开展征粮、募捐,保证了抗日军队的后勤供给,加快了抗日根据地建设。在组织和建立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同时,县委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团结进步人士、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的方针,及时开展了区、乡、村政权的改造和重建工作,统一了区、乡、村政令。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借用当地一处民宅办公。此宅是三进三出院落,房舍宽敞。各院堂屋5间,南屋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西总长16.5米,南北总长30米。另外,还有东园子,有地道通往村外。民宅东南两面临沟,沟深6米多,宽200米有余,绵延数里,横贯东西南北,全县各界人士大会暨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即在此沟召开。1942年115师的1个团,从延安向山东护送干部时曾在此居住,并借助有利地形击退日伪军的围攻,取得战斗胜利,保证干部安全,完成了护送任务。

现旧址宅院为3户村民居住,主房外貌清晰,东西厢房已坍塌。

人物介绍

x2-8-3

于会川(1988~1946) 原名于百恩,辽宁省黑山县人。1921年毕业于奉天省立第一师范。翌年考入东北混成旅,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等职。1927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步兵科,毕业后历任少校中队长、战术教官、抗日义勇军支队司令、东北义勇军第十二陆军司令等职。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辗转济南、徐州等地,积极参加“东北救亡总会”的工作。1938年3月,到鲁西区开展工作。6月,任肥城县长。于会川与主张抗日的知名绅土刘继河一起,改造原政府武装力,建立了县保安大队,并兼任大队长。同年10月,郁仁治下令撤销于会川的县长职务,他改用“山东第六专区第十七支队”的番号,与自卫团密切配合,坚持抗日斗争。十七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第三团,于会川任团长。1939年5月,调任六支队参谋长。1940年1月,任泰西抗日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鲁西支队司令员。1941年至1944年,于会川先后在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整风运动。1944年12月,党组织派于会川到晋西北调查局做情报工作。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调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同年11月,任中共大连市委社会部长,兼任大连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和法院院长,集肃反、情报、治安三项任务于一身。1946年1月初,侦破了以大汉奸隋云蔚为首阴谋颠覆民主政府的重大反革命案件。

1946年5月2日,于会川积劳成疾,不幸与世长辞,享年47岁。于会川逝世后,葬于大佛山,中共大连市委授予他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

技术支持:山东星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015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