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公学建立旧址

泰西公学旧址位于边院镇边院完小。

x2-16

1947年2月,泰运专署分为泰西、运东专署后,冀鲁豫第四中学一分为二。何书九带领200余名原籍泰西的学生到达边院,与泰宁联中合并,建立泰西公学,专员张耀南兼任校长,何书九任教务主任。泰西公学创建于1942年,曾先后用名“文和轩”、“泰运中学”、“冀鲁豫第四中学”、“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泰西地委根据上级“即要精兵简政,又要培养干部”的指示创建的一所学校。名为公学,实际是一所游击式的干部学校,是鲁西的一所抗大式学校,延安抗大的“三八”作风,就是泰西公学的校风。

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活动范围主要在泰西和运东两地委所辖的县市,学生来源主要是我党政机关精简的“小八路”和干部;抗日军人或干部的子女和亲属;鲁西地区十二个县保送的优秀儿童团干部,地下党组织介绍的敌占区进步青年。

按照抗大的教育方针“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艾思奇的《社会科学概论》等。采用的是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联系抗日斗争的实际,学习革命理论,激发学生的抗日热情和革命斗志。语文为主要选学课,数学和英语、日语为选修课。

泰西公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成长在被日本铁蹄蹂躏下的鲁西大地上,在党的领导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从建校时的一个班、18个人,发展成为优秀革命干部成长的摇篮。1943年至1949年,共输送干部1300多名。崔子明、葛衍增、曲格平、曲子玉、崔建英、张海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乃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人们称为“泰西公学的精英”,泰西公学因此被誉为“鲁西革命青年的摇篮”。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

技术支持:山东星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015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