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石岭反扫荡阻击战遗址

位于仪阳镇棋石岭村红山北坡。

W4-4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日伪军为蚕食泰肥山区抗日根据地,多次“扫荡”泰肥山区。8月的一天,日伪军集结500余人,发动了较大规模的“扫荡”,妄图将泰西党、政、军机关赶出泰肥山区。微粉碎日军的企图,泰西军分区调集分区训练队、陕北营(原挺进纵队第五支队第三营,系肖华支队的一部)等部,反击日伪军的“扫荡”。时任军分区训练队副队长的郭哲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天下午,辛俊卿主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和一位作战参谋来训练队部署反扫荡任务。黄昏,部队在红山集合,向棋石岭(今肥城仪阳镇境内)以北转移。行军顺序是:军分区、特务连、司令部机关、专署警卫连、地委、专署机关、训练队、陕北营。拂晓,军分区、专署穿过棋石岭,训练队到达棋石岭,陕北营一部在棋石岭山口北,一部在棋石岭山口南。这时,扫荡之敌在张杨庄北和陕北营的后尾部队交火,枪炮声响成一片。”军分区司令员王绪坤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立刻和军分区政委李冠元赶到棋石岭,对留下阻击敌人掩护干部(当地群众称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为“红色种子”)转移的陕北营、军分区训练队等部队作部署。命令训练队迅速占领棋石岭山口的西山头,陕北营守住棋石岭山口,并占领棋石岭附近的黑山,同时派一个连占领空杏寺的东南山头。部队刚刚占领山头,敌人就开始了进攻,500多名“扫荡”之敌分三路向棋石岭、红山、黑山等阵地猛扑而来,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坚守红山阵地的陕北营指战员,子弹打光后,就用刺刀和石头同敌人拼杀。激战竟日,分区部队打退了日伪军的5次进攻,毙伤其200余人,终于迫其撤退。军分区、地委、专署机关、部队向平阿山区转移,训练队在棋石岭山口掩护,半夜撤出,在大、小鲍家洼与王正南率领的肥城独立营会师。棋石岭反“扫荡”阻击战,分区部队40余名干部战士用生命换取了党、政、军机关的安全转移,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

当地群众把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分别安葬在红山、黑山阵地上。棋石岭村西北红山北麓红山烈士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下,4座烈士墓,2块墓碑,碑阳面刻有“肖华支队,烈士墓,民国卅年立”的墓志。棋石岭村东1公里的黑山西麓黑山烈士墓,1座烈士墓,1块墓碑,墓志与红山烈士墓相同。

1998年共青团肥城市委与仪阳乡人民政府立棋石岭战斗遗址碑,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调查文章

关于肖华支队血战棋石岭的调查

石 峰

2011年7月5日,我们和仪阳镇的有关同志到棋石岭村和三环村调查棋石岭反“扫荡”阻击战的情况。当时肖华支队的一个连住在仪阳镇棋石岭村老党员韩先锋家,

棋石岭村83岁老党员韩先锋回忆道:“肖华支队是送‘红色种子’(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到临沂,当时肖华支队住在仪阳镇棋石岭及附近村各农户中,肖华住在仪阳镇石房村,我家住着一个连。1940年夏天的一天,我军正吃饭时,日伪军包抄过来,我们老百姓慌忙藏到地堰的洞中。泰安夏张、长清的日军也来增援,日军向棋石岭的西山头开炮。敌人攻了3次都未攻下。在棋石岭西山,我军和敌人拼了刺刀,杀死不少鬼子,我们牺牲20多人。守卫黑山阵地陕北营一个排的战士们赶到黑山,刚吃了几口饭,敌人从东面山坡偷袭上来。战士们扔下饭碗,就立即投入战斗。”

仪阳镇三环村84岁的张同衍回忆道:“这场战斗打得很激烈,我军一个连的人基本都牺牲了,连长也光荣牺牲。由于我军英勇杀敌,迫使敌人夜间败退。部队撤退后,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八路军伤病员。一位战士受重伤后,得到当地百姓及时救护,为躲避日伪军的搜捕,将其隐藏于山地堰洞中,他伤痊愈后返回部队。后来,这位战士曾来过肥城,感谢当地人民群众。群众打扫战场时,红山阵地到处是一片悲壮的场面。”战后,当地群众分别将牺牲的战士合葬在红山、黑山阵地上。

当我们踏上英雄的鲜血染红的红山、黑山山岗,仿佛置身71年前的战场,肖华支队这些指战员是多么的可爱可敬,即使用什么的语言也难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称颂。他们在同敌人搏斗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了敌人,感动了亲人!

棋石岭反“扫荡”阻击战凝结着军民并肩作战的鱼水深情,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作了最好的诠释。

烈士的英灵与山河同存,烈士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断鼓舞着肥城人民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人物介绍

W4-11

肖华(1916~1985年)江西省人。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在过大凉山时,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继又参加夺取天险腊子口战斗。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治委员。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先遣部队进入东北辽东地区,开辟南满根据地。后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特种兵司令员,先后指挥本溪、鞍海、新开岭作战,率部参加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75年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著有《怎样进行战时政治工作》《长征组歌》《铁流之歌》等名篇。

《英勇抗战的山东军民》是肖华同志对在山东抗战时期对山东军民的深情的回忆。

参考书目

《一一五师在泰西》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2月第1版,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

技术支持:山东星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015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