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台地道遗存

刘台村地道遗存位于仪阳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的刘台村。

W4-20

1947年冬,高杆作物收割后,为同国民党军继续进行艰苦斗争,县委发动群众开展了“三地”(挖地道、地洞和埋地雷)工作。地道主要用于藏人、作战,地洞主要用来藏粮,县政府组建爆破大队,培训各区民兵自制和埋设地雷技术。全县所辖各区迅速行动,尤以五区古店、车庙、新胜一带;二区荣华、大柱子、刘台等村;三区站北头、翟家杭、王台、西虎门等村,在挖地道的工作中成绩突出,仅三区就有地道100多条长约76公里。县民主政府武装利用地道狠狠打击了国民党武装。1948年3月2日,国民党军十五旅及肥城还乡团袭击二区荣华官庄。二区区队依托地道与其展开激烈战斗。毙伤其10余名,区队1人受伤,地道遭到破坏。4日,还乡团王占成带领国民党军一百一十一师1个营窜到站北头村,欲对三区区队进行报复。区队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入地道与国民党军周旋。区队及区村干部1人牺牲、2人被俘,避免了大的损失,保存了有生力量。六区区队利用钱庄地道两次主动打击还乡团武装,毙伤其10余人,区队无一伤亡。干部群众称赞“地道战,真正好,能打能藏也能跑,敌人打我找不着,我打敌人嗷嗷叫”。

W5-3-2

仪阳镇南部8个自然村,地道全长13公里。刘台地道遗存位于原马尾山村(自然村,属刘台行政村)西侧桃源世界风景区,该村沟壑纵横,土层土质类似于黄土高原,地下深藏5200米地道。2004年,投资560万元,根据其旧貌修复部分地段对外开放,现已开发800余米,成为景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据有关专家认定,这是全省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地道,被称为“华东第一地道”。

地道设计巧妙,构造复杂,设施完备,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陷阱和厕所,装有照明灯和路标。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变,多设在墙根、牲口槽、坑面、锅台、风箱、井等处,并与水井相通,既有气眼,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达,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庙、碾子、烧饼炉、墙体等做成工事和掩体,与地道巧妙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纵深主体、密集交叉的火力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地道口是当时的夹皮墙改造的,与地平面有2至3米的距离。沿地道前行,可以看到指挥作战、处理紧急情况、召开会议的指挥部;随后是防水、排水、提水、用水的水井工事,也是打击敌人的应急通道;继续往前行,有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陷阱、旋转门;门是用来防水、防毒、防烟、防人,当时是厚重的石门,现设为木门。地道中设有伙房,烟囱与地面民房的烟囱相通。民房工事通往民房土炕,也是神秘的进出口。地道内还设有隘门、加工简单兵器的土兵工厂、囚室等。走出地道,门前原是深沟,现已修路填平,一盘石碾是通向原始地道的入口。马尾山村为修复地道,将村址东迁建新村。

1944年1月1日,肥城县大队一部80余人驻二区马尾山,被追赶县大队指挥机关的日军发现并团团包围。该部用仅有的16枝抢同日军展开巷战。多数人突出重围,17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7名群众惨遭杀害。为纪念这次战斗,在地道出口立马尾山战斗纪念碑。碑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萧华题写。

在地道入口处建有展室2间,80平方米,室内墙壁展出自“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图文资料及部分实物。室前小广场立有“华东第一地道”纪念碑。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

技术支持:山东星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015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