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6年)


肥城市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特别是从2008年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服务和管理水平都在不断改善和提升。肥城市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作为肥城市唯一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近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烈士褒扬、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公众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提升本馆的综合水平,强化本馆发展的计划性,更好地服务观众和社会,实现馆内的各项功能,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山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相关内容和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化厅有关“十三五”期间文物、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馆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6至2026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基本概况

肥城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位于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北,为纪念陆房突围胜利,于1972年在陆房战斗遗址上建立了肥城烈士陵园,在烈士陵园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历经多次整修,2013年完成了全市2549座烈士墓集中建设工程,2015年又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建设了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纪念馆建设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有效保护遗址,保持了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为弘扬红色文化,发挥党性教育基地作用,2019年肥城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运行,为市政府直属副处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5人,目前有正式在编人员8人。其他安保、保洁、讲解人员共有16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营。经过几年发展,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泰安市党员教育基地等。

二、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了教育基地的作用,取得显著社会效果。以纪念馆为依托,持续强化基地建设。先后建设了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纪念碑广场、无名烈士纪念广场、停车场等设施。负一层建有400多平米的多功能厅。无名烈士纪念广场建有英烈墙,共安葬陆房战斗中英勇牺牲的178名无名烈士。纪念碑广场占地1万平方米,作为国家、部队有关单位无偿捐赠武器的重要场所,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直观效果。我们还不定期对纪念馆中的设施、设备进行保养维修,确保了教育基地各项功能的发挥。丰富完善纪念馆内文物展陈。邀请国家军史专家对纪念馆文物布展内容进一步认真审核;采取向社会征集、购买、仿制等多种方式,增添了一批馆藏图书、照片和展陈文物等。目前,馆内实物共收藏有300余件,包含有陈光将军遗物、陆房突围时当地百姓奋勇支前所用物品、八路军和日军士兵当时所用武器、肥城当地抗日武装所用物品以及有关陆房突围的历史书籍资料等。积极开拓网络阵地建设,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升级了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智慧系统,实现了网上纪念馆720°全景、在线游览、红色阅读等五大功能。开通了“两微一抖”平台,定期更新与陆房战斗、肥城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有关的图文、视频,并由专人进行平台维护和管理。搭建红色资源+旅游+研学模式,积极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创办流动红色纪念馆,结合纪念馆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五进”活动,与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驻肥部队、各高等院校等单位积极配合,开展教育共建,先后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农大、泰山学院、山科大等院校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以“双拥共建”为载体,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好形势教育;与各级党团组织配合,积极抓好党建、团建主题教育活动,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学习、倡导、践行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强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宣传。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合作,自去年以来,我们开辟了“讲好红色故事”系列专栏节目,并制作播放红色文化传承的公益广告。抢救性的采访了战斗英雄吕登科的革命故事,对红军烈士乔明增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目前,共制作微视频18个,参加了齐鲁英烈大赛、“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网上征集活动。与肥城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制作了红色故事9期,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上传并播发了《战斗英雄吕登科的烽火故事》《红色人物乔明文:一生心结难解 找寻战友英魂》等视频,对于弘扬我市红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发挥基地的“龙头”引领作用,带动周边融合发展。肥城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处于肥城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近年来,打造了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旧址空杏寺——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毛公山红色文化博物馆——孙伯五埠岭115师后方医院红色旅游路线,也承接了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的合作,借力红色旅游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子,把红色研学旅行作为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力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红色资源+旅游”的整合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孙伯五埠岭伙大门景区、陆房村民俗游等的经济增长,形成了联动效应,基地达到每年接待8万人次、单位100余个的能力。

三、发展环境

近年来,本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实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专业人员匮乏。陆房红色教育基地是2019年成立的单位,在红色文化研究、红色资源利用以及宣传推介方面都是“新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边摸索边发展,由于没有专业人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不齐全,制约基地的发展。在服务方面,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由于土地制约,前期只建了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还没有很好的建设、完善起来,制约了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资金保障不足,基地升级改造受限制。在发展方面,作为特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目前只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肥城市级财政每年拨付的资金仅能维持纪念馆日常工作运行,基地内设施设备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面临着老化、失修问题,但现有财政拨付资金仅够维持人员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在其它项目建设上则无资金投入。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博物馆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开创肥城“十三五”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二、发展理念

以创新发展激发工作活力。继续坚持“体制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改变旧有思维方法和工作模式,以创新驱动业务的开展,激发文化创造力,使创新成为引领本馆事业发展的“能量源”。

以协调发展推动事业进步。以“博物馆+”推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旅游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积极推动教育推广、公共服务、文创开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业务能力和辐射潜力的不断增强,更好地促进本馆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以绿色发展促进节能环保。加快引进陈列展览新材料、新手段、新科技,增加无污染环保材料的使用比重,提高辅助展品、设备设施的循环使用率,节约能源和用水,提高环保意识,让博物馆成为区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博物馆。

以开放发展深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文化文物交流活动,举办高质量的文物博物馆系列学术会议与论坛。组织优秀文物展览及教育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乡村,努力打开文化传递与共享的生动局面。

以共享发展提升文化惠民。围绕智慧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建设,实现文博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扩大文博产品的有效供给,打造本馆的文化惠民服务特色和品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肥城历史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十三五”期间,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将充分发挥肥城市文物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发展机制,加强藏品收藏和保护力度,增强展览策划能力建设,推出更加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公众服务水平和业务辐射能力,打造特色品牌,在国家和区域博物馆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省内外一流的综合型博物馆。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新制度的同时,加快对原有管理制度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文物征集制度建设,强化对本馆业务工作的决策和指导职能,初步建立规范、科学的内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打破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束缚,全面实施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度;提升沟通能力,畅通本馆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本单位内的文化建设,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

强化培训、轮岗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本馆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进取、创先争优,全面推行专业技术岗位竞争上岗和考评制度。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本规划期内,力争本馆事业编制人数有所增加,实现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提升,年度培训数量增加到400人次。

二、强化文物管理与保护    完善特色藏品品类,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提升传统强项馆藏,注重征集精品或填补空白的特色藏品系列;加强与革命历史、陆房战斗等相关的文物征集与研究。每年保持新增藏品并逐步提升其中珍贵文物所占的比例。

完善文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藏品的利用与研究水平;建设、改善文物库房软硬件环境,逐步建立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和区域性监测平台,确保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加强库房日常管理,使文物检查工作常态化;争取到2026年,馆内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或高学历的人员,打造一支具有管理知识、信息设备操作和研究水平兼备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防护,完善文物库房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点面结合、实时监控与远程监控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完成对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切实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完善馆内基础设施、设备,重点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专用仪器设备和修复设施的配备,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软硬件平台。

加强对本馆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和微环境,建立适应本地区气候环境的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体系;同时,加强对本馆文物保存环境及馆内外周边环境的监测,完善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

三、优化展览策划与交流

提升展览辅助手段,通过网络智慧系统、图录、教育活动、文创来揭示藏品、展览内涵,推动专题研究,培养策展人团队;在建馆10周年之际,举办系列大型专题展览。在本规划期内,利用本馆藏品每年策划4-5个展览;举办跨省联合的区域合作展览至少3个;力争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四、提升教育与服务能力    深入挖掘本馆资源,充分实现本馆的教育功能。完善博物馆导览系统。致力于创造博物馆数字体验,积极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助推博物馆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针对教师和学生初步建成“菜单”式博物馆课程,结合馆藏核心文物藏品设计相关教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根据儿童、成人的不同特点开发针对性的教育项目,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需要;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动本馆成为全省志愿者示范基地;探索建立博物馆教育记录和评估方法,系统开展本馆的教育项目评估。在本规划期内,每年提供给中小学生的免费讲解服务不低于1000小时。

不断提升本馆的接待能力和条件,细化服务内容,提供贴心细致的特色化“文化”服务;完成对本馆现有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为观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本规划期内逐步向观众开放本馆的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互动交流、咨询留言、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等公众服务栏目,探索建立公众满意度指标和反馈机制;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意见建议;本规划期内,参观人数的年平均增幅不低于3%。

提升本馆文博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推进完善流动博物馆建设;探索流动博物馆的品牌,涵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流动博物馆志愿者小分队”等子项目。全面提升流动展览的质量,建立内容丰富(图片展、实物展、文物展)的流动展览。在本规划期内,每年新增成员单位数量不低于3个,年均更新展览数量不少于5个,年观众量超过10万人次并逐步增加,五年观众总量突破50万人次。

五、加强文物活化与利用

深度挖掘和整合本馆馆藏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依托本馆馆校合作等方式推动社会资源助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通过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实用的系列文化创意精品;利用本馆微博、微信、全国各类文化博览会及新闻媒体等扩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力度,让具有博物馆特质的文创产品深入人心,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力争成为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

第四章重点项目

一、实施“红色文化走出去”项目

本馆将积极深入挖掘本馆藏品资源,策划弘扬肥城红色文化并能引发共鸣的高水平展览。深化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博物馆间的战略性合作,在学术研究、人才培训、展览合作、教育推广、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多边合作,扩大红色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施智慧博物馆试点项目     基于智慧博物馆理念,结合博物馆文物保护、智能管理和惠民服务的实际需求,完成智慧博物馆顶层设计和平台升级;加强珍贵文物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建设;重点研发藏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智能服务平台、构建集成多源观众属性和行为数据的观众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完成对官方网站和微信后台的升级改造;制作一批经典的数字产品;汇集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展览和新媒体数据,构建满足面向博物馆应用场景的大数据特征数据模型,建成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平台,将本馆初步建成省内智慧博物馆示范单位。                 

 第五章 发展保障

一、坚持正确导向

在实施本规划期间,坚持深入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部署,落实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开展学习教育和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深化本馆党委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双促进、两提升,充分发挥馆党委在文博业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为本馆事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组织协调

合理确定部门分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本馆领导班子要强化管理,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本规划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馆各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主要指标设置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明确职责,密切配合,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三、拓展规范经费

积极争取上级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增加本馆的运行经费;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支持,多方筹措经费;开源节流,重点保障主要业务经费,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其他重大项目支持;建立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注重经费使用效率,增强预决算管理和各年经费的动态调整。

四、强化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强化内部流程控制,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加强信息公开,构建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本规划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五、优化人才队伍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开展人才结构评估,制定人才计划,提升本馆岗位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传帮带、在职培训、进修和深造等方式,建立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的人才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探索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人员考核评价制度,提高队伍工作积极性和后劲。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

技术支持:山东星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015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