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八路军后方医院马家堂惨案纪实


马家堂村是边院镇北部的一个小山村,距边院6公里,地处羽山西麓,坐落在在三面环山的山坳里。

抗日战争初期,马家堂村原属泰安县第十区。那时,全村有30多户人家,户家以农牧为主,生活比较贫困。

该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是泰西较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较好。山上环境幽静,山清水秀,且有许多人工修筑的山洞,易于隐蔽,是八路军、游击队伤病员躲藏、养伤的好地方。

泰西军分区后方医院原驻孙伯岈山,后因形势恶化,于1940年5、6月间迁到空杏寺。后方医院卫生所于同年10月迁驻马家堂村,当地群众把该卫生所称为“马家堂后方医院”。军分区的修枪所也设在这里。卫生所设在村东头北位于半山腰的村民张曰然家里。该所当时有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共30余人,所长兼主治医生李公奋(东北人),管理员叶某(夏张人)。原泰西军分区后方医院政委赵其林同志因患大叶性肺炎,从南尚任来此养病住在张曰然家。为确保安全,卫生人员还同群众一起,在张家北屋后墙上修了一条长1.3米的夹壁洞,药品和医疗器械都放在里面,情况紧急时,此墙洞能隐藏10余人。在东山山峪里,有5处人工修造的山洞,是利用天然石坡用石头垒成,洞口就是一道大石崖,外人很难发现,可以隐藏伤病员。军分区的修械所则设在村民周庆丰家,由王四、王五兄弟二人负责(此二人又叫铁匠四、铁匠五)。有10多支待修的枪枝就藏在周庆丰家的一个石洞里。

当时,该卫生所接受了50余名伤病员,分别安置在马家堂村23个农户家里,每天晚上或遇有情况,就将伤病员送往山上的五个山洞里。全村人民视伤病员如亲人,一日三餐,烧水做饭,熬汤烧菜,浆洗缝补,关怀备至。

1941年6月的一天,家住马堂的周庆东在兖州日本宪兵队当特务,他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当时群众不知周在外地干什么)将我卫生所、修械所情况暗暗地侦探清楚,回兖州后周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兖州的日军。

同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三)夜里,驻兖州日军纠集了大汶口、东向、边院、安驾庄据点的日伪军共400余人,由汉奸周庆东带路,直扑马家堂村。农历五月初四凌晨,日伪军包围了马家堂村。农历五月初四凌晨,日伪军包围了马堂村,在村外三面山头的制高点上架设了机枪和小炮。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原军分区后方医院政委赵其林起床后,刚想服药,房东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跑来说:“老赵,来队伍了!”赵问:“穿什么衣裳?”老大爷说:“穿绿军装。”赵其林判断是敌人来了,立即向外跑,在门口碰到所长李公奋和两名护士。李公奋说“情况紧急,得赶快包围。”于是,赵其林和两名护士向北突围。这时,山头上的敌人用交叉火力封锁了道路。他们凭借熟悉的地形,跑跑停停,竟奇迹般地冲出敌人的包围,经羽山村安全到达医院总部。所长李公奋躲到东山沟的一个石崖下隐蔽起来,躲过了敌人的搜索。还有一名卫生员跑到村西头的打麦场里,被两名早起晒场的妇女用麦秸掩盖起来,躲过了敌人的搜捕。一名藏在村民周传温家里的伤员被敌人抓住后,用刺刀刺伤了颈部,昏倒在地,敌人以为他死了,便扬长而去,该伤员经群众精心救护后转危为安。藏在山洞里的王四、王五被敌人拖出洞后,便同敌人奋力拼搏,终因寡不敌众,身中刺刀后被俘,在押往兖州途中,他俩趁敌不备,跳车逃脱。分住在5个山洞里的重伤病员,全部被敌人用炸弹炸死在山洞里。当时,山洞里血肉横飞,鲜血四溅,残肢断臂,难以分辨,其惨状目不忍睹。其余同志,有的在突围时牺牲,有的被俘,医院的药品和器械全部被敌人破坏。在这次事件中,我方共牺牲30多名战士和医护人员,被敌人逮去50多人,只有5名脱险。

日伪军破坏了军分区驻马堂的卫生所后,又以搜查八路军为名,对全村农户逐家搜查。敌人翻箱倒柜,将群众财务抢劫一空,甚至连老年人的寿衣也不放过。村民周茂富之妻因与敌人争夺寿衣,头部被凶残的日军刺伤,不久得了破伤风死去。

惨案发生的当天下午,赵其林和医院领导人从空杏寺来到了马家堂村慰问干部、群众,组织干部、群众安葬了遇难烈士的遗体。大家万分沉痛地说“我们要永远记住这难忘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团结奋斗,英勇杀敌,讨还血债,为死难烈士报仇!”

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八路军战士在人民协助下,将外逃的汉奸周庆东捉拿归案,在小王庄河滩召开了公审大会,对血债累累的汉奸周庆东就地枪决。

马家堂村,是革命根据地,也是历史革命纪念。

(边院镇党史办 赵淑震) 责任编辑 刘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