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陆房胜利突围战之意义的再思考


(二○一五年九月十八日)

丁龙嘉(根据录音整理)

对陆房胜利突围战的意义的阐述,经典的有三个,按时间顺序,依次是:1987年7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其中说:“陆房突围战斗的胜利,对保存骨干力量,坚持山东敌后游击战争具有重大意义。1993年6月6日《大众日报》刊登的陈沂、苏静、林月琴、王宗槐四位老同志的文章《永远不会忘记——怀念陈光同志》,其中说:“陆房突围战后,罗荣桓同志回到师部以后召开了干部会议,表扬了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高度评价了陆房突围战的胜利,保存了红军建军以来的一大批优秀骨干,对发展革命力量、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8月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第一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其中说:“陆房战斗结束后,针对部分官兵对此战的意义认识不够统一,甚至存在有异议的问题,罗荣桓赶到无盐村,在干部会议上大力表扬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充分肯定突围胜利的重大意义,给官兵以巨大的鼓舞。这三个经典的阐述,传递了三条历史信息。第一条是,陆房突围战一结束,对其意义就有不同认识。第一条是,作为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同志,最先评价了陆房突围战胜利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保存了骨干力量,二是坚持了敌后山东抗战,但没有展开阐述,可以看出,他主要以现实情况出发,站在突围结果和鼓舞士气的角度阐述意义的。第三条是,没有披露不同认识的具体内容。可以设想,这主要是当时时间紧迫和战术保守秘密的缘故。(由上可知)科学的评价陆房突围胜利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依据罗荣桓同志的评价稍作展开阐述。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山东省委在“没有八路军和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军队经验的干部帮助条件下,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单独创造出较有战斗力走向正规化的军队”。这是山东的一大特点,但缺少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支撑,是十分艰难的。对此,山东省委要求中央、解放区派红军干部,到山东来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从1937年9月到1938年4月,中央仅派来了8名。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汇报工作时,请求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毛泽东同志说:“看来还要多派一些。”毛泽东同志对山东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重视,但手中没有兵。1938年10月,当时负责山东军事指挥的张经武书记发电毛泽东同志等,在汇报起义部队存在的问题后说,“我们认为中共中央派一主力团作为骨干,创建根据地及政权,是万分迫切的问题,我们要求最好迅速决定”。了解了这一背景,对罗荣桓同志关于陆房突围战“保存了骨干力量”的观点,就不会再做简单而肤浅的理解了,就会认识到“骨干”就是“种子”,没有种子,再肥沃的土地也不会有收获。有了“种子”,像一粒花生种,收获的是几十粒花生。到1940年10月,一一五师主力部队达到4.28万多人;到当年的12月,一一五师辖地方武装两个军区、六个军分区;到当年底,一一五师的主力和地方部队共计7万多人。试想,如果在陆房突围战中,师部和部队蒙受重大损失,能在约一年半的时间内部队发展到这个规模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关于罗荣桓同志关于陆房突围胜利战坚持了敌后山东抗战的观点,要用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认识。“保存了骨干力量是坚持了敌后山东抗战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应该关注另外两个重要方面,即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和民众精神动员。

从一一五师入鲁,特别是陆房胜利突围后,到1940年7月山东省抗日民主政权——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形成了冀鲁边、鲁西、泰西、鲁南、鲁中、清河、胶东七块战略区性质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游击根据地。其中以冀鲁边,鲁西、泰西、鲁南四块,是与地方党组织共同开辟、创立的。尤其是1940年4月在泰西和鲁西北两行政委员会基础上成立的鲁西行政主任公署,是全省第一个行政主任公署,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政委肖华任主任。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方面,泰西和鲁西走在全省最前列。试想,如果在陆房突围战中,泰西地委和鲁西区党委机关蒙受重大损失,能够在约一年的时间抗日民主政权发展的如此快吗?

振奋民气,包括精神动员,是发动、组织民众抗日的基本条件之一。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坚持抗战到底”。1939年5月,国民党举行了“全国精神总动员运动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党拥护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使这一运动成为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开展群众运动、反对反共要求民主的武器。要求在我党、我军占优势的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陆房突围战的胜利,就发生在全国精神总动员运动月。试想,这一胜利对泰西地区、鲁西地区,山东省乃至全中国的抗战,会产生多大影响!对振奋民气、树立民族自信心、争取抗战胜利,会起到多大推动作用!蒋介石电称“殊堪嘉慰”就是一个例证。总之,陆房胜利突围战的意义,还需要宽视野,多角度进行研究。

我们在谈论陆房胜利突围意义的时候,首先应该颂扬269位烈士。

是他们,把热血洒在异乡却没有留下姓名!

是他们,把二老妻儿抛在故土而全无音信!

是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而献出了一切!

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呼:为陆房突围胜利而献身的无名烈士永垂不朽!

主持人点评:刚才丁主任用大量的文献史料论证了陆房突围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们理解、继承陆房突围精神做好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注: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教授;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