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陆房突围胜利在山东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韩延明 (根据录音整理)

陆房战斗,是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末期,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初到山东后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的战斗,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陆房战斗,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日军,粉碎了日军合围的阴谋,而且保卫了我抗日武装的精华115师及当地党政机关、干部。陆房突围胜利,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扩大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第一、陆房突围胜利是八路军115师主力部队在山东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的战斗。  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一部向山东进军,几个月时间,消灭敌军、创建根据地,成了日军心腹之患。日驻山东最高司令官尾高龟藏,调集日军8000余人,坦克汽车100余辆,火炮100余门,于1939年5月初向泰安扑来,企图寻找115师主力决战。5月11日,中日军队在泰安肥城地区的陆房接触,日军进剿和增援部队已对八路军形成包围之势。当时,115师在该地区的兵力共约3000余人,其中还有大批辎重部队和地方党政人员、战斗人员.  根据四面受敌的敌我态势,115师代师长陈光决定依托陆房周围的山地丘陵盆地,将非战斗人员留在盆地中,战斗部队沿环绕盆地的山地一线配置,师、团只留极少预备队。11日晨,日军已完成包围,向八路军全面进攻,主攻西、西南方向。战斗进行了一整天,日军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数十次冲锋,与八路军进行数次白刃战,并多次冲进盆地威胁115师师部。战斗极为激烈,但八路军也找到日军弱点:日军虽训练有素,武器先进,但指挥呆板,打法简单。而日军也领教了这支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的长征精华的厉害,不论是射击还是白刃,骄狂的日军都占不到什么便宜。到黄昏时,日军精疲力竭且不惯夜战,逐渐收缩兵力保持包围圈,准备第二天再战。而八路军则在晚23时,从日军缝隙中跳出了包围圈。 陆房战斗共击毙日军1300余人,其中有包括大佐联队长在内的军官50余人。八路军伤亡340余人,约为敌人的四分之一。

第二,陆房突围胜利为八路军主力部队赢得了在山东的合法地位。因为当时我们八路军主力部队到山东来,按照当时国民党的部署要求,是不合法的,本属“先斩后奏”。 就在这时,国民党为了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决定在敌后成立苏鲁和冀察两个司令部,并无理要求115师归还第2战区建制,并要求八路军在山东的地方部队统一由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同时兼任第51军军长)指挥。如果执行国民党的命令,八路军将很难保持自己作战的灵活性,也不便于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对蒋介石的命令只有置之不理。但是,当时国共正进行合作,为避免国民党找到反共的借口,115师去山东的事最好还要有理由。恰好就在此时彭德怀要去冀南找国民党的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就国民党顽固派袭击八路军一个支队并强令取消抗日政权(冀南行署)的事件进行谈判。为了在挺进山东时避免国民党当局的干扰和阻挠,一一五师挺进山东部队改名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115师便以东进支队的名义护送彭德怀。然后,名正言顺地翻过太行山,穿过平汉路,直接进入山东。在陆房突围胜利之后,蒋介石也发了电报,“殊堪嘉慰”,这就在在事实上承认了八路军主力在山东的合法地位。

第三,陆房突围胜利为建立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陆房突围后,115师一面以游击战争方式打击日伪军,一面协助当地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政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运西、泰西地区,争取了郓城保安副司令祝壁城部1500余人、鄄城保安队、汶上县长及其武装等参加了八路军,并争取了伪军侯宪明部4000余人反正。经郓城、东平、宁阳多次战斗后,基本上清除了当地伪军各个据点。我根据地得到扩大和巩固,运西、泰西两区连成一片,在津浦路以西、运河两侧、黄河以南的三角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第四,陆房突围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山东人民的抗日信心,打开了山东抗日的新局面。陆房战斗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一举打开了泰西地区的抗日局面。1939年秋,泰西地区建立了专员公署,成为鲁西成立最早的行政专署。泰西行政委员会和专署的成立,是泰西抗日根据地形成的标志。随后大部分县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具体到陆房战斗发生地的肥城,党的建设得到空前巩固与发展,县委机关逐步健全,各区都建立了区委,多数区还建立了数量不等的中心支部。仅三区即建立中心支部8个,村支部45个,有党员1000余人。县、区、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区抗日武装,青救会、妇救会、农救会、工救会、儿童团、自卫队、教育救国会等抗日群众组织,也从县到村系统地发展了起来。

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没有过去。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记住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和将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我们不能隔断历史,我们也割不断历史,因为我们是在先烈战斗过的土地上走向现代化。但是我认为我们肥城市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的落成,对今后我们进行党史教育,对党员进行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都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平台。同时,也祝愿肥城市的发展更加美好。

注:作者系山东省党史研究室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