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罗荣桓与山东抗日根据地


郭 华(根据录音整理)

众所周知,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在中国最大的根据地,她包括陇海路以东、津浦路以北,山东省和河北省交界的一部分,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拥有2400万人口,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它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为全国的解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山东的抗战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当时敌、顽、我三角斗争异常尖锐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 ,山东在发展敌后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它既是华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联系华北与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战略区域和战略部队的枢纽。为了建立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扭转山东的抗日斗争局面 , 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 :派兵去山东。以此作为巩固华北 ,发展华中战略的首要步骤。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排罗荣桓率 115师主力部队挺进山东。从1939年3月,到1945年8月,七年多的时间 ,特别是 194 3年以后 ,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 ,罗荣桓担任了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 ,随后又接任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带领山东军队和人民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主要开展了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全面扭转山东的抗战局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抗日斗争中战胜敌人基本的政策。八路军115师入鲁以后,在敌、顽、我三角斗争异常复杂的情况下,罗荣桓在1940年9月至10月间,八路军115师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就提出了“插、争、挤、打、统、反”的六字方针。插,就是插入日伪军之间、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空隙地带,隐蔽地由边缘深入腹地。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日甚至不抗日反而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顽固势力。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驻在鲁南的东北军疏通团结,共同对敌。反,就是反“扫荡”、反磨擦。对山东的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和顽固派区别对待,主动使我党我军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主要开展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团结万春圃,争取孔昭同。是八路军115师在鲁南统战工作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依据这一方针,罗荣桓同志亲自做团结当地进步人士万春圃、孔昭同的工作。万春圃是鲁南的抗日进步人士,他掌握着临、郯、费、峄4县边联的武装力量,我党对他采取了积极团结的方针。在党的政策的影响下,万春圃决定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并把自己经营多年的武装力量,交给八路军指挥。孔昭同与万春圃不同,他是国民党第十集团军军长石友三委任的暂编第6师师长,其思想进步,报国壮志不已。我党积极对他开展统战工作。1940年2月,一一五师调集六八六团、特务团、苏鲁支队等部,收复了滕(县)、费(县)之间的重镇白彦镇,消灭了汉奸孙鹤龄部。孔昭同率部参加了这次战斗。白彦收复后,八路军营救出被汉奸孙鹤龄捉去作人质的孔昭同的眷属,这使孔昭同非常感动。特别是他目睹了八路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深入细致的政治工作,以及亲同手足的官兵关系,因而更加坚定了他跟随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于是,他郑重地要求一一五师改编自己的部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同时,罗荣桓同志派干部并依靠在东北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保持同东北军特别是驻在鲁南的第112师的疏通团结。在争取东北军同情的前提下,挤走了采用阴谋手段打死打伤我自卫团30余人的费县反动县长李长胜。打通了同鲁中的联系,南下郯城码头,开辟了通向山东滨海区和苏北的通道。送于学忠出鲁。通过统战工作的开展,至此,山东基本上没有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改变了三角斗争的形势,八路军占领了对敌斗争的制高点,大大提高了共产党抗战的领导地位。

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创建抗日根据地就是建立民主政权,政权问题一直是革命的重点问题,是抗日根据地形成的主要标志。八路军115师入鲁以后,罗荣桓同志及时提出了建立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地方党政军民的积极配合下,八路军先后开辟了冀鲁边、湖西、泰西、鲁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转至鲁南以后,又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北连接大片山区,向南、向东南连接大片平原,到1940年,鲁南八路军就先后打通了与华中、鲁中、湖西、鲁东南的联系,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的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在115师进入鲁南之前,鲁南没有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建设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时,罗荣桓同志强调,主力部队要帮助地方党政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建立政权。1939年11月,八路军帮助建立了峄县抗日民主政府,主力部队又把鲁南峄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至1940年5月,郯城、费县、临沂、临沭和临郯费峄四县边联等县的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到了1940年的7月,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沂南成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三、加强军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

建立巩固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根据地,必须有强有力的武装,在地方武装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部队政治素质的加强。部队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罗荣桓同志一贯十分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1941年8月115师召开的政治工作会议上,罗荣桓就在他的报告中指出,政治工作是革命战争、革命军人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巩固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战斗力不但取决于军事技术的高低,而且取决于部队政治工作的强弱。怎样做好政治工作,罗荣桓同志又强调,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发挥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政治机关要联系群众,深入实际,面向连队,及时解决下面提出的问题;政治干部不仅要懂政治,而且也要懂军事,懂业务,了解战争,熟悉部队。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连队。1942年的3月和5月,115师先后召开了连队政治工作会议和部队军事工作会议,就连队的政治工作职责、作风、方法等问题作出了指示,特别指出了连队政治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保证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由于加强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大大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保证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因此罗荣桓被誉为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

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罗荣桓同志在山东的抗日斗争的实践工作中,创造性地总结出“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和翻边战术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山东军事斗争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发展.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以后,敌人集中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和封锁。罗荣桓同志为了扭转抗日战争的被动局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研究和实践敌后游击战争。从1942年8月至8月,先后发表了《坚持我们的边沿游击区》、《准备打破敌人紧缩包围封锁我们的敌后根据地》等文章,明确地提出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具体内容。罗荣桓同志这一正确战略方针的实施,充分调动了抗日军民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威力。罗荣桓在历次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不断总结抗日斗争的经验,还创造提出了“翻边战术”,就是把我军的主力部队不是留在根据地内部,而是部署在与敌人接近的边沿地区,当敌人对我进行扫荡或蚕食时,部队不是敌进我退,而是选准时机敌进我进,翻到敌人内部去粉碎敌人的进攻。留田突围战的战斗都是运用了这一成功战术。当时被德国记者希伯誉为“无声的战斗”。后来粉碎敌人扫荡蚕食的都城、海陵两战役都是这一战术的成功战例。罗荣桓同志 “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和 “翻边战术”的正确运用,将山东人民敌后抗日游击斗争推到了敌人的心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作者系泰山学院副教授。